时尚电子频道 >>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口碑家电网  2013/10/16 11:14:39
分享到:

  昨天下午和来自全国的媒体朋友在北京参加了奥林巴斯E-M1的新品体验会——由于该产品之前已经在海外发布,大部分参数信息都已经被我们所了解,因此我们对于这次活动的期望就是看看真机,体验一下这款M4/3新旗舰搭配4/3系统老镜头时的体验。幸运的是,由于我已经在更早之前拿到了一套E-M1的工程样机并完成了初步的评测工作,因此我昨晚可以不必急着发布新闻和现场体验稿,而是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认真消化一下昨天得到的信息。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30 光圈:F/1.8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总体来看,我在E-M1体验会上得到了我想要的信息:我体验了E-M1通过转接环连接4/3系统的两款著名镜头:ZD 150mm F2定焦和ZD 35-100mm F2神头。这两款镜头都不是SWD马达驱动,即使是在4/3时代靠单反机身驱动也有些吃力,因此150mm F2依靠转接环后动作依然有些蹒跚是可以理解的。倒是35-100mm F2这支神头的AF性能比我预想的还要好,现场的小伙伴们也纷纷表示没想到AF速度还是相当不错的。遗憾的是昨天现场没有SWD驱动的4/3镜头,如果能有一支新版的ZD 50-200mm F2.8-4 SWD就太完美了。

  其次我看到了正在开发中的M.ZD 40-150MM F2.8 PRO的1:1模型,据称不光造型连带重量什么的都也和未来的真镜头相当。该镜头的体积相对其指标而言(基本等同于小白、小竹炮之类的恒定F2.8长焦头,而且等效焦距还要更长)还是相当可人的,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它与现有ZD 12-40mm F2.8 PRO组成的一机两镜组合了。只是不知道奥林巴斯是否还会有一支更广角的F2.8 PRO镜头推出,这样的话M4/3阵营的大三元就齐整了。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40 光圈:F/2.0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另外,奥林巴斯在现场展示了E-M1+M.ZD 12-40MM F2.8 PRO的横切面模型以及E-M1的铝镁合金骨架元件。怎么说呢,反正用料都是极好,做工都是非常牛的,给人的感觉的确是旗舰有旗舰的风采。奥林巴斯在PPT演示环节还列出了从当年超声波除尘到实时取景到现在五轴防抖等一系列他们所创造的影像NO.1。虽然这么多记录里不见得都是真正无可辩驳的第一,但总体来说,奥林巴塞对于现代数码影像技术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40 光圈:F/1.8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会后,有不少网友在微博和博客上对新品提出了疑问,在这里我可以做一点解答:

  一、E-M1的体积到底如何,搭配未来M.ZD 40-150MM F2.8 PRO的体积是否会显得太大?总体来说,这套组合的体积大致与入门级DSLR(APS-C)+70-200 F4(小小白)这类组合相当,但很明显光圈要大一档。E-M1的镁铝合金骨架使得它在极为坚固和三防以外,依然可以将总体重量控制在500克以内,这一点相当不错。类似这次我们总经理Gaven去美国旅行时的配置,使用的M.ZD 40-150 F3.5-5.6 R镜头重量不过190克。这样一来,一套相对便携轻巧但又性能强悍的组合就诞生了。总之:入门APS-C DSLR的重量和大小,旗舰级别的性能;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40 光圈:F/1.8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320

  二、E-M1相对于过往产品在画质上的主要改进是什么?我们知道新机像素依然是1600W,与E-M5持平。但是,本次奥林巴斯使用的感光元件去除了低通滤镜,而新一代TruePic VII处理器在机内画质调整方面的进步极为巨大。最大的改变就是加入了对于色散紫边的校正,其效果之良好简直令人惊异。根据我的测试,同样的12mm F2镜头在大光圈状态下分别应用在E-M5/E-M1机身上,后者无论在色散控制、紫边抑制以及锐度提升等方面都有重大改善。其中,锐度和细节的改善来自于低通滤镜的取消,而色散控制则是TruePic VII的功劳。不过,我也需要指出,我个人并不觉得E-M1在高ISO性能上较E-M5有特别明显的提升,两者依然都处于ISO1600放心,ISO3200可用的水平。另外,我可以额外说一句,昨天奥林巴斯发布会上大谈镜头、CMOS、处理器三位一体的重要性,这个调子怎么听怎么都像是索尼宣传的Style。我可以小小的透露一句,明天索尼的发布会上你们也可能看到一些同样熟悉的东西…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30 光圈:F/1.8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400

  三、E-M1的画质是否有挑战APS-C或者全画幅机型的能力?我必须首先指出,从当前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大底是王道"这句话依然是普适标准。全画幅感光元件比只有其1/4大小的M4/3元件,不但拥有明显的浅景深表现优势,同时在高感光度画质、宽容度等多方面都有先天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说E-M1的画质可以越级挑战APS-C或者全画幅的高端产品,这实际和说诺基亚1020画质可以超越微单一样是不现实的。事实上,E-M1的高ISO表现也只不过是在ISO 1600-3200之间止步,和类似佳能5D3这种ISO 6400都可以轻松应用的旗舰机型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我也必须指出,判断画质好坏并不仅仅等同于高ISO表现,还要看画面细节与锐度、整体曝光控制、色彩表现、色散/摩尔纹/畸变等多个方面。E-M1是否在这些方面也不能与APS-C或者全画幅机型相比?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60 光圈:F/2.2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前文谈到,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无低通滤镜和影像处理器,加之M4/3元件先天在入射光角度等方面的优势,E-M1在低感光度下的画质很轻易的能够表现出中心与边缘画质统一、各档光圈下画质差异不明显(E-M1拥有针对较小光圈衍射的机内补偿)、色散与紫边轻微等各种特性。而在昨天的发布会现场,奥林巴斯也展示了在都搭配中高端镜头后与APS-C/全画幅器材拍摄风光照片的对比图——结果自然是E-M1取得了胜利。当然,这种比较的确有王婆卖瓜的嫌疑,但在实际生活中(比如旅行)难道你不是的确也有更多的时间是在相对较低的感光度(ISO800以内)进行风光拍摄吗?此时更加轻便和具有三防性能的E-M1难道就真的依然无力与APS-C机型做比较吗?再看曝光宽容度问题,事实上当现在各大影像公司纷纷在其机身内加入了数字曝光控制功能(如DR/动态范围调整/高光修正等)后,在这个问题上的大家表现都非常出色。现代感光元件的品质已经能够确保在日常光线环境下拍摄的画面能够通过机身内的数字矫正取得精致均衡的曝光效果——甚至我觉得当年诺基亚808的曝光宽容度控制就比不少真正的DC做的更好。此外,即使谈到弱光环境的拍摄,E-M1固然没有能够超越APS-C/全画幅的高感光性能,但是它有业界首屈一指的五轴防抖系统以及优良的大光圈镜头群,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使用相对较低的感光度+防抖+大光圈以获得不错的手持夜景拍摄效果呢?Gaven的美国之行作品实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的可行性。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50 光圈:F/2.0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所以,我们在分析相机产品的画质问题时,不能简单的仅仅着眼于ISO表现一项,而是要根据产品实际使用情况全面综合的对画质进行评定。很多时候,当ISO性能已经都达到一定需求水准(指下限)时,我们可以考虑更多一些东西了。

在奥林巴斯E-M1体验会后的一些补充

  品牌:奥林巴斯 器材:奥林巴斯 E-M5套机(14-42mm II R,40-150mm II R) 镜头:OLYMPUS M.17mm F1.8 时间:2013-10-14 快门:1/60 光圈:F/2.2 焦距:17毫米 感光度:200

  当然,我也认为E-M1作为一款旗舰产品,其标杆作用以及给老4/3用户交代的成分居多,这样相对体积较大的M4/3产品依然只能算是小众产品,不代表M4/3真正的用户需求和发展方向。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通过E-M1的出色表现,预测未来奥林巴斯或者松下的M4/3新品,特别是PEN LITE/GF系列产品在新感光元件和新影像处理器的支持下,既能保持小巧轻便的体型,同时又能有良好的画质?特别是相对于全画幅产品,这类新品无论是在体积(请算上镜头体积)、价格等方面都由明显优势,而画质相对日常拍摄又完全够用(ISO3200可用),难道这样的产品不正是我们需求和渴望的吗?昨天有媒体朋友问起奥林巴斯如何看待索尼RX1OO这样的大底不可换镜头DC,奥林巴斯表示已经关注到并正在认真思考和决策。好吧,在M4/3规格的三层CMOS尚未出现之前,我们是否还可以YY一些新东西了?

    

来源:口碑家电网

标签
奥林巴斯
E-M1
发布:武阳   作者:武阳
分享到:
喜欢人数(0)
下一页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整合营销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站点地图|口碑家电网 |家电派社区

商务合作:010-85865106-8003 频道合作:QQ:1476374124 编辑邮箱:edit@eapad.cn

Copyright©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口碑家电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579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14958